生活在明朝的羅貫中,他的一生見證了朱元璋、陳友諒、張士誠的三足對峙,感觸頗深。
在他的筆下,魏蜀吳三國逐漸成為勢均力敵的對手,最終發展成為了三足鼎立的局面,那聲勢浩大的場面,那氣勢恢宏的大戰,令人久久難以釋懷。
《三國演義》因為太經典,被拍攝成了電視劇和電影,甚至里面的單個故事也被拍攝成了高票房的電影。無論是小說,還是出現在熒屏上,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經深深烙印在人們腦海中。
殊不知,在東漢末年,除了魏國,蜀國,吳國,這三個強大的勢力之外,還有第四個國家存在,它就是燕國。
這個時期的燕國,從最初的萌芽,到後來的建國,再到最終覆滅,這之間只經歷了短短一年時間。雖然存在的時間不長,但在東漢末年那個群雄逐鹿的歲月中,它確確實實是敢于和其他三個勢力叫板的國家。
對于燕國的歷史記載,大家可以看看《三國志》。如果要追溯這燕國的創始人,得把歷史翻閱到董卓這一篇,董卓這個人大家都不陌生,一時間權傾朝野,那任是把誰都不放在眼里。
只要是他看得順眼的人,都會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。反之亦然,很多人因此而掉了腦袋。此時,大家不要忽略了董卓身邊的一個人,他便是公孫度。
此人足智多謀,腦袋瓜子十分好用。先是依附公孫琙而有了人脈圈,眼光獨到的他後來投靠到了董卓賬下。經過自己的用心經營,深得董卓賞識,被任命為遼東太守。
太守這個職位可不低,相當于現在一個省的實際管理者。有句老話叫:「山高皇帝遠」,這將在外連軍令都有所不受,更何況在那個動蕩的時期里,本就是英雄輩出的時勢。
不過為了長遠發展,公孫度一直都很低調。雖然表面上給人的感覺是畢恭畢敬,但暗地里一直在發展自己的勢力。可惜的是,能人大多都早逝,在公元214年,公孫度離開了人世,接替他太守之位的是其兒子公孫康。
正所謂虎父無犬子,公孫康比他父親更有才華,知道審時度勢,更知道應該如何在求得安穩中不斷壯大自己。面對前來投靠的袁熙、袁尚兄弟,他直接取了二人的首級,然后先給了曹操。
以曹操的性格,公孫康這一舉動算是一舉兩得,不僅取得了曹操的信任,更有了光明正大發展自己勢力的理由。他在位期間,無論是疆土面積,還是軍事實力,都得到了質的飛躍。
經過兩代人的努力,他們已經成為了遼東的霸主,只不過還沒有稱帝而已。公孫康于公元221年去世,在他之后是其弟弟公孫恭繼續承襲爵位。
在這個時候,魏國已經到了曹丕手中,對于勢力雄厚的遼東太守,曹丕不僅拜其為車騎將軍,還封公孫恭為平郭侯。好在曹丕能夠把控得住,在魏國的強勢面前,公孫恭也暫時保持了克制。
時間一直在流失,轉眼間又過了一代人,魏國到了曹叡統治時期,這位魏明帝面對的是公孫淵,此人是公孫康的兒子,野心太過于明顯。他直接把自己的叔叔給干掉了,自己坐上了太守之位,這樣的舉動已經十分明顯。
并且成功引起了大臣劉曄的注意,他上書曹叡應該借公孫淵剛剛上位的時機,直接滅了他。但公孫淵顯然并沒有入曹叡的法眼,也正是曹叡的輕敵,才給了公孫淵機會,公元237年,東漢末年的第四個國家成立,公孫恭自立為燕王,建立燕國。
相比于魏蜀吳三個巨無霸,燕國顯然有些不入流,但他的的確確在歷史上出現了,而且還算是有勢力的一方諸侯。但面對司馬懿,也著實是倒霉了,從建國到滅國,只經歷了一年時間。
在《三國演義》中,羅貫中之所以沒有提到燕國,我認為有兩點原因。第一個原因是燕國只能算是一個小孩子,面對魏蜀吳三個強壯的漢子,他注定難以翻起風浪。這樣的角色在藝術著作中,是可有可無的。
第二個原因是存在的時間太短了,一年時間幾乎可以直接忽略掉了。而且燕國本就是魏國分裂出去的一部分,和曹操建立的魏相比,不值一提。
歷史終究是歷史,不可能被改寫,但值得被銘記。正所謂以史為鏡,可以靜心。歷史上發生的這一幕幕,確實可以為后世之人帶來很多啟迪。
古人常說:心急吃不了熱豆腐,很明顯公孫淵是操之過急了。時機尚未成熟,就匆匆上位,把自己變成了活靶子,注定會失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