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羹堯被處決后,官員抄家時發現七個字,雍正知道后氣得口吐鮮血
2024/02/07

前言:

在中國封建歷史長河中,大臣與皇帝之間微妙的關系導致不少忠良之士被殺的悲劇。年羹堯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,他本是清朝初期一位功勛卓著的大臣,卻因自視過高觸怒皇帝而丟了性命。

一、童年在歧視中成長

年羹堯,字公亮,安徽定遠人。他出生在明末清初的動蕩之世,正值滿清入主中原之時。年羹堯祖籍原本是明朝漢人,但在滿清入關后,他的曾祖父被強制編入了漢軍鑲白旗。當時八旗之中,漢軍地位最低,受到滿洲八旗的歧視。

作為漢軍鑲白旗后裔,年羹堯從小就飽受歧視。每每有八旗子弟與他們漢人兒童爭執時,對方都會拿身份來羞辱年羹堯。「漢軍子弟就是俺家的奴才,連見我一面都不配!」八旗子弟如此嘲笑年羹堯。這種歧視與怨恨,深深烙印在了年羹堯的心中。他暗下決心,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,改變這一切。

年羹堯自小家境貧寒,但卻表現出異于常人的聰慧與勤奮。他總是一個人呆在廊下看書,即使饑腸轆轆也堅持看完手中的書冊。周圍漢人鄰里都唏噓年羹堯的孤傲,認為他終究會在這個滿清政權下活得像草芥一樣。

然而年羹堯心中卻懷揣著一個夢想——要通過科舉改變命運,甚至改變所有像他一樣受歧視的漢人的命運。這個夢想支撐著他熬過了艱苦的學習生涯,也成就了他後來的不凡人生。

二、科舉高中進入翰林

康熙三十八年(1699年),年僅22歲的年羹堯參加了這一年的科舉考試。這是他實現夢想、改變命運的最佳機會。那一年,滿京城匯聚了各地來應考的童生,共有三百多人。大多童生都是滿洲八旗子弟,能以漢人身份高中的,可以說是鳳毛麟角。

經過多日高強度的考試,最終高中進士的不到三十人。當考官宣布年羹堯中進士及第時,在場的滿洲八旗子弟們都露出了難以置信的表情——一個漢軍鑲白旗的子弟,竟然混進了他們這群精英當中!

對年羹堯來說,這不僅是對他努力的肯定,更是對那些歧視他的人的一次真正的反擊!多年積淀的怨氣,在這一刻豁然開朗。

進士及第后,年羹堯順利獲分配到翰林院學習。翰林院是管理禮儀、史書等事務的機構,地位崇高,被稱為「華蓋集閣」。年羹堯終于躋身上層社會,他暗自慶幸自己沒有被歧視打敗,而是以實力證明了自己。

翰林院中滿腹經綸的學者們起初并不看好這個漢軍后裔。但年羹堯很快以過硬的學識和努力拼搏的精神讓大家刮目相看。在這里,他終于得到了作為一個讀書人應有的尊重。這些日子,對年羹堯來說是真正的故 回到

三、得康熙賞識扶搖直上

年羹堯在翰林院學習時,很快便以才華和努力獲得康熙皇帝賞識。康熙是一位重視人才、開明進步的皇帝。他決定 年羹堯,給了這個漢軍后裔迅速上升的機會。年羹堯才入翰林不久,康熙便令他作為副使,出使中國的附屬國朝鮮。這是年羹堯第一次作為大清帝國的代表與外國交涉,責任重大。

出使一路上,年羹堯謹言慎行,確保使團安全抵達朝鮮。朝鮮國王對這個年輕的漢人大使刮目相看,兩國會晤也十分順利。使團平安歸來后,康熙直接任命還不到30歲的年羹堯為四川巡撫。在清朝二十四個省只有二十四個巡撫。能擔此要職,往往是年過半百、治績優良的大員方可。但康熙破例提拔年羹堯,可見其對他的器重與信任。

年羹堯對康熙皇帝懷著無限感激之情。自己能出人頭地進入上流社會,全賴皇上提拔。他發誓要為康熙效力,將自己的才能完完全全獻給國家。

四、雍正繼位后平定西北叛亂

1722年,康熙駕崩,四皇子胤禛繼位,是為雍正帝。年羹堯曾支持胤禛奪嫡,與雍正也有郎舅關系。因此雍正即位后,對他更加信任。當時西北地區發生叛亂,青海蒙古酋長羅卜藏丹津起事反清。西北民風彪悍,一旦亂起,后果不堪設想。雍正決定派年羹堯前去鎮壓,以他的威望平定叛亂。

年羹堯帶兵西上,經過長途跋涉,終于來到青海與羅卜藏丹津部隊交戰。起初,年羹堯部隊路途遙遠,陷入劣勢。但在他的精湛指揮下,設下空城計,終于將叛軍擊潰。僅一年時間,就徹底平定了西北叛亂。

平叛之后,年羹堯受封二等阿達哈哈番,掌控著西北四省的軍政大權,成為西北霸主。這一次的勝利,無疑是他仕途上的巔峰時刻。當年那個懷揣夢想的窮書生,終于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令人羨慕的地位和權力。

然而權力的獲得也意味著責任的降臨。年羹堯明白自己肩上的擔子非同小可,西北穩定的大局需要他全力以赴。于是他開始認真整頓本地吏治,安撫各族人民,許下必須讓西北人民過上好日子的承諾。

五、權傾朝野目中無人

平定西北叛亂后,年羹堯權傾朝野,受到無數官員諂媚。有人送上一本《皇帝揮毫不值錢》的書,意在討好年羹堯。年羹堯也因功高蓋主而目中無人,不把雍正放在眼里。他大肆收受賄賂,為自己親戚謀官職,還放縱家丁在京城橫行霸道。

然而,權力終究是個雙刃劍。年羹堯 確確實實想要利用權力造福百姓,但漸漸地,權力侵蝕了他的心智。賄賂和諂媚讓他迷失了自我,忘卻了初心。「人心難測,真金難煉。」在這些外力的影響下,年羹堯從一個心系百姓的青年官員,變成了一個肆意妄為的西北霸主。

雍正對年羹堯屢教不改極為惱火。但又擔心他掌握禁軍,難以出重手。為此,雍正設法收集罪證,要慢慢削弱年羹堯的勢力。雍正此時此刻也陷入了兩難的抉擇:一方面,年羹堯確實功勛卓著,曾幫自己穩固皇位;另一方面,他如今目無法紀,必須懲治。作為君主,雍正在這義與利的天平上艱難求 。

六、被雍正逐步削權處死

1724年,雍正先后剝奪了年羹堯的官職與爵位。年羹堯仍不自知,高呼「大義滅親,日后可明」,認為皇上要殺自己是誤會。至1725年9月,年羹堯突然被抓入大牢,雍正以92條罪名處死了這個前功臣。為讓其體面,賜白綾在獄中自盡。

得知噩耗時,年羹堯整個人陷入了崩潰。他回想起自己從一個憤世嫉俗的窮書生,一路高歌猛進,最后卻墮落成一個腐朽貪官的過程,心如刀絞。他認識到權力終究是把雙刃劍,自己果然沒能通過它實現初心,反而迷失了自我。

年羹堯到臨刑前一刻,才突然整個人悔悟過來。他痛苦地自盡了,以血洗自己末路的狂妄自大。他多麼希望時間能夠倒流,讓自己重拾那個心懷天下的心志,但為時已經晚了。

抄家時找到的《皇帝揮毫不值錢》更加證明了年羹堯心態的錯誤。雍正看后怒吐鮮血,認為他罪有應得。對雍正來說,這個曾經的心腹大患終于解除,他也為這個艱難的決定松了一口氣。

結語:

年羹堯從明末清初的貧窮書生,一路高升為西北大吏,卻因觸犯皇權而英年早逝。他的命運反映出封建時代權力的殘酷,也警示后人不可目空一世、忘恩負義。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,而個人的命運如朝露般轉瞬即逝。我們要珍惜當下,保持謙遜之心,始終不忘初心,方能留下美名千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