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被判滅九族時,家中親屬為何不逃跑?其實選擇逃的人才真蠢!
2024/02/07

前言:

中國古代司法制度中,存在著一種極為殘酷的刑罰——株連九族。它打破了個人罪責的界限,將一人之罪擴大到整個家族,造成無辜者遭殃。

每逢提起,都令人感慨古人重刑輕愛的時代局限性。然而這一體現封建專制的刑罰制度,其產生和使用卻也存在一定歷史必然性,值得我們解讀和思考。

殘酷刑罰的由來:何謂「株連九族」

在很多古裝電視劇的橋段中,我們經常能看到不論臣民,在惹得皇帝生氣的時候,皇帝動不動就會說出「株連九族」之類的話。

然而,其實歷史上真正發生的誅九族的事件卻是非常少的。

株連九族到底指的是什麼意思呢?它又從何而來?

其實在以前封建專制獨裁的統治中,像「避諱」「株連九族」等刑罰都是時代的特有產物。在皇權至上的年代,君主具有絕對的權力,可以隨心所欲地懲治百姓。株連九族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極端刑罰。

而「株連九族」這種殘酷的刑罰制度,也被稱之為「族刑」,是由秦始皇提出的。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,建立了空前絕后的大一統帝國,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,能更好地控制社會,運用了極其嚴酷的法家思想來制定刑法。株連九族便是秦朝政策的產物。

但是一開始制定的刑罰只是「夷三族」,而不是「夷九族」。也就是說一人犯罪,「三族」都要跟著處罰,這主要是指「父母、兄弟,妻子」。在後來才逐漸演變成「夷五族」再到「夷九族」。秦末以后尤其是明清時期,「株連九族」的運用達到鼎盛,成為帝王統治的重要手段。

「九族」具體是指自己、父母、妻子以及與自己最近親的姑表兄弟、姐妹、子女等所有親屬。它代表了封建時期以宗法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族集團。處罰九族,可以根絕某一姓氏的勛勢,打擊任何反對皇權的力量。這反映了封建專制制度的殘酷性。

九族族人為何不敢逃跑

一個家族同樣也是一個龐大的體系,可以說九族以內基本上是全都包括了。如果九族被施行連坐之罪,那這個家族也就等同于消失了,并且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了。可是明知如此嚴重的后果,在得知要被株連九族的時候,其他在九族內的親屬為什麼沒有選擇逃跑呢?

其實這并不是他們不想,而是他們不能,同時他們也逃不掉。面對株連九族的判決,想要逃跑的心理可以理解,但真正逃跑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以下幾點原因導致了九族人不敢或難以逃跑:

第一,古代刑法對逃跑九族族人另有嚴懲。根據律法,逃跑的九族族人無論成功與否,本不該判死刑的也會被處決。這無異于自斷生路。因此族人為保全性命,只能選擇就地接受處罰,不敢逃跑。

第二,在信息不發達的古代,逃跑難度極大。一旦皇帝下達判決,官兵很快就會抓捕相關人員。短時間內要成功逃脫幾乎不可能。就算初時逃脫,在外流亡也難以長久。通緝令一出,為了賞錢隨時會有人告發。

第三,古代設有嚴密的戶籍審查系統。不管在路上還是到了他鄉,都難以避開各級官府的盤查。一旦身份暴露,等待的只有更嚴厲的懲處。戶籍的約束也讓普通百姓不敢收留逃犯。

第四,在重視倫理綱常的古代,很多人也存在一種心理障礙,不愿離開家人和故土。即使面臨刑罰,也只能選擇就地接受,而非背井離鄉。這與當時重視宗法倫理的社會背景有關。

第五,即使成功逃脫,親人都已不存,獨自一人在外漂泊,生活如何為繼?沒有了精神寄托,活著也失去意義,不如面對現實,坦然就義。

方孝孺的氣節和操守

十族慘遭誅滅:方孝孺的悲壯與心如磐石

面對株連九族,正常人都會感到害怕和驚慌。但是有這麼一個人,在皇帝說要誅他九族的時候,不但毫無懼色,還說就算誅十族也不怕。這人就是明初重臣方孝孺,最終也果真一語成箴,他的十族都遭到了誅殺。

方孝孺是誰?他為何最終落得個被誅十族的下場?這一歷史事件背后透露了方孝孺作為一個臣子的氣節和節操。

方孝孺,字伯溫,明初著名學者。他是杰出的理學家,提倡「知行合一」,強調個人品格修養的重要性。明太祖定都南京后,他便前來應試,獲得了進士及第,深得明太祖賞識,授翰林院編修。

明太祖去世后,他成為明成祖建文帝的左右手和心腹大臣。建文帝即位后,方孝孺與李景隆等人共同輔政。但建文帝仁厚,難以管制藩王。燕王朱棣見狀,發動靖難之變,意圖奪取帝位。

朱棣順利進入京城后,立即囚禁了方孝孺。隨后,他準備登基為帝,需要方孝孺為他起草即位詔書。于是召方孝孺出獄,前來受詔。這本是方孝孺輕而易舉就可保全性命的機會,但他卻沒有退縮。

方孝孺穿著白孝衣來到殿上,痛哭著高呼「成皇帝」(建文帝的稱號),悲慟欲絕。朱棣見狀,寬慰他自己要像周公一樣輔佐成皇帝。方孝孺立即追問朱棣建文帝的下落。他的行為展現出對建文帝的忠心,寧死不屈。

朱棣只得含混其詞,說建文帝已經不在人世。方孝孺又質問他為何不立建文帝的兒子或弟弟為帝。他的每一個問題都挑戰著朱棣的正當性。即使處境危險,他也沒有選擇妥協。他的話充滿了對來世的淡然和對正道的信念,讓人為之動容。

朱棣勃然大怒,下令將方孝孺重新投入大牢。隨后果真一一誅殺了方孝孺的十族,連他的朋友和門生也一并殺害,共殺害八百余人。這樣殘忍的手段也折斷不了方孝孺的精神。

方孝孺以臣子的身份,挺身而出,義無反顧。他的精神象征著儒家「正心誠意」「知恥近乎勇」的偉大品格。雖然他和十族命運悲慘,但他的精神永存,堪稱千古忠義的表率。
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