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北宋頭痛不已的「契丹」,是如今的哪個民族,說出來你或許不信
2024/02/07

「單于若問君家世,莫道中朝第一人。」這是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,在送自己的弟弟出使時所作的一首詩,題為《送子由使契丹》。

這首詩堪稱是千古名作之一,即便是在現代的一些語文教材中,我們也時常能看到它的身影。而在此詩中,蘇軾借對弟弟的諄諄教誨,既表達了自己對親人的不舍與思念,又流露出了詩人對國家的熱愛之心。

但以前,或許我們都只關注于了蘇軾和他所代表的宋朝,卻沒有關注到他弟弟即將出使的目的地——契丹。

契丹作為宋朝的心腹大患,時常讓北宋統治者感到頭痛不已。而關于契丹的歷史和未來的發展,你又了解多少呢?事實上現在,就在我們的身邊,還有著契丹人的后代,你知道嗎?

匈奴——契丹的向上溯源

史書中關于契丹的祖先考究,基本上有這樣的幾種說法。其一是在唐代完成的《后漢書》中,當時的人認為契丹主要來源于鮮卑宇文部;另一種觀點則來自于更晚一些的宋朝,他們認為契丹的源頭還可以繼續向上考證,畢竟所謂的鮮卑宇文部本身就是東胡的一個分支,而東胡正是匈奴的名字之一。

所以,綜合這兩種說法,我們不難得出契丹,是由匈奴變成鮮卑,再從鮮卑逐漸變化而來的。

對于這些觀點,當然也有一定的歷史依據。根據史書記載,在東漢時期,匈奴被漢朝擊敗之后,他們的首領單于兵敗逃走,沒來得及帶上自己的族人,鮮卑就趁這個機會來到了匈奴的地盤上,占據了匈奴的土地和民眾十多萬人。

然后隨著時間的發展,原本的匈奴人和鮮卑人慢慢通婚繁衍,逐漸變成了一個融為一體的部族,大家全都自稱為鮮卑。

日子一天天來到了十六國時期。當時,由于被前燕的慕容氏擊敗,鮮卑宇文部漸漸脫離了他們原來所屬的東部地區。可惜那幾年運勢不好,他們沒多久又碰上了北魏的軍隊,再次落敗分裂。

這一次,鮮卑宇文部分作東西兩部。東部的,就是我們的所說的契丹。

大遼——契丹的後來發展

在契丹人的心中,一直有著這樣一個美妙的傳說,那也是他們祖祖輩輩、口耳相傳的故事。

在他們的傳說里,有一位非常美麗動人的少女,順著河水一路向下漫游。她坐著青牛拉的車子,穿過了一片樹林,而在樹林間剛好遇見了個騎著白馬的英俊少年。

他們在那里一見鐘情,相識相愛,然后結成婚姻,一共孕育有八個子嗣。而這八個兒子個個都十分英武強壯,他們又各自找到了各自的愛人,一代代繁衍下去,最終形成了八個強大的部落。

這就是契丹八部的來歷。

正因為這個制度,契丹八部每個部都會選出一個最有能力的人,被民眾們稱為「大人」。而八個「大人」里又會選出一個更為優秀的,被契丹的所有人尊稱為「可汗」。

在漫長的歲月里,契丹有過興盛的日子,也有過衰落的時期。直到唐天祐四年,一個叫做耶律阿保機的人成為可汗。他想要更改原本可汗的制度,將它變成終身制。

這可不是一件小事。即使是阿保機的弟弟們也并不同意,畢竟按照本來的規矩,只要他們的兄長當了可汗,那麼他們這些同一家族里的兄弟都是同樣有競爭機會的。所以,這幾個弟弟還好幾次試圖逼迫阿保機改回原來的制度。

雖然經過了一番斗爭,但最后還是阿保機憑借自己個人的才干和一些得力手下的幫助,穩固住了地位,後來又殺死了其他不服他的人。

于是,在遼神冊元年,阿保機登基為皇帝,建立大契丹國。他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「遼太祖」。

換言之,當歷史翻到這一頁,契丹終于變成了大遼。

云南一帶與達斡爾族——契丹的今時延續

不過,縱觀各個朝代,基本都是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,大遼也不例外,最終淹沒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中。

他們中有不少人來到了云南。只是經過和當地通婚與漫長的歲月更迭,這里面不少人的后代都已經變成了漢族、彝族、傣族等各個民族的人。

但是經過相關學者的調查走訪,發現這些地方的百姓,雖然有很多人身份證上的民族是剛剛提到的那些,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們還是習慣稱自己為「本人」。

這就引起了調查者的好奇心,這個「本人」會不會和契丹有關呢?

20世紀末,科研人員將「本人」的DNA與他們在考察過程中曾經發現的契丹古尸DNA做出了比對,發現二者間確實存在著不少的相似之處,大體上可以證明「本人」是契丹后裔,只是也呈現出了一些南方民族的特點。

而對于契丹后代延續的另一觀點,則認為他們和今天的達斡爾族有關。

契丹八部中的大賀部發源于洮兒河一帶。事實上,「大賀」就是洮兒河的一個譯名。而這條河流在元朝的記錄里便被叫做「塔兀爾」,后又改稱為「打虎兒」。

在康熙時期,理藩院的相關文獻里也曾有這樣的記載:「查打虎兒有一千一百余口……」這說的就是今天的達斡爾族。

所以,這些資料便可以總結成:有個叫做「查打虎兒」的地方,歷史上也叫「塔兀爾」,是因為那里的一條河叫塔兀爾河。這條河的契丹名字叫做「大賀」,依托于此,當地繁衍著契丹八部中的大賀部。

因此,也有不少學者認為達斡爾族便是契丹的后裔。

結語

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,就如同一條浩瀚長河一樣,連綿不斷。而契丹的演變,正是這條河流中的一朵浪花,隨著時間的手,逐漸變換出各種形狀。

所以作為一個當代人,我們必須要時刻提醒自己,不能忘記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傳統,它們是那樣的燦爛,又是那樣的博大精神,值得我們不斷去探索。去品讀,去回味無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