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操對中國歷史有多重要?創建三省制、都督制,影響中國600年
2024/02/08

東漢末年,皇權實際上已經瀕于死亡,或者說名存實亡了。

曹操堅持政治改革和制度創新,重建中央集權制度,改造中央決策機制,建立統一指揮的中央軍隊,加強對各級官吏的監督,強調用人唯才,從而抑制大族勢力的擴張,使魏國不斷強盛起來,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。

1、曹操的霸府與「三省制」雛形

曹操迎漢獻帝都許,是他重建皇權的開始。

這個皇權名義上是東漢的皇權,獻帝是皇帝;實際上卻是曹家的皇權,曹操行使著皇帝權力,只差沒有直接登上皇位。

這里講曹操重建皇權,不僅是說曹操在東漢皇權名存實亡的情況下,重新建立起皇權統治,更重要的是曹操重建的皇權,是包含著對皇權制度的改造與創新。

建安初,曹操任司空、錄尚書事,也就是以宰相控制軍國大權。

史稱:「自都許之后,權歸曹氏,天子總己,百官備員而已。」(《后漢書·董卓列傳》)

袁紹在討伐曹操檄文中攻擊說「尚書記朝會,公卿充員品而已」(《三國志·魏志·袁紹傳》注引《魏氏春秋》),并非誣蔑。

獻帝朝廷上的公卿、尚書、侍中等有職無權,可有可無,故《魏志》中除荀彧等數人外少有記載。建安十三年(208年),復置丞相,當然由曹操擔任。司空只是三公中一員,而丞相則總攬朝政,于曹操控制軍國大政更加名正言順。

這時皇權的實質是,宰相執政,政出霸府,只是名義上仍以獻帝的詔書出現。

從制度層面說,曹操的霸府主要有三個職能。

其一是決策職能。

曹操決策的文書由霸府的記室起草,《后漢書·百官志》載三公僚屬有記室令史,「主上章表報書記」。以曹操的文學修養擇人,當時擔任霸府記室者都是才華橫溢的著名文人。

《三國志·魏志·王粲傳阮瑀附傳》:

「太祖并以(陳)琳、(阮)瑀為司空祭酒,管記室,軍國書檄,多琳、瑀所作也。」

同傳注引《典略》:

「太祖初征荊州,使璃作書與劉備,及征馬超,又使瑀作書與韓遂,此二書具存。」

《北堂書鈔·設官部》注引《魏略》亦云:

「太祖常使阮瑀作書與韓遂,時太祖適出,瑀隨從,馬上具草。」

與陳琳、阮璃俱典記室的還有路粹,「至(建安)十九年,粹轉為秘書令」。

這里透露出原霸府記室,與建安十八年曹操稱魏公建宗廟社稷,所設秘書監之間的關系,即秘書監是由原記室組建起來的。

而曹操設秘書監,「典尚書奏事;文帝黃初初,改為中書,置監、令,以秘書左丞劉放為中書監,右丞孫資為中書令。監、令自此始也」(《晉書·職官志》)。

這就把記室、秘書、和中書省聯系起來了。

其二是行政職能。

霸府設東曹、西曹、法曹、戶曹、倉曹等掾屬,最突出的是東曹典選官事。

《三國志·魏志·毛玠傳》:

「太祖為司空丞相,玠嘗為東曹掾,與崔琰并典選舉。其所舉用,皆清正之士,雖于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,終莫得進。務以儉率人,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,雖貴寵之臣,輿服不敢過度。太祖嘆曰:‘用人如此,使天下人自治,吾復何為哉!’…大軍還鄴,議所并省。玠請謁不行,時人憚之,咸欲省東曹。乃共白曰:‘舊西曹為上,東曹為次,宜省西曹。’太祖知其情…遂省西曹…魏國初建,為尚書仆射,復典選舉。」

關于西曹的職能,《三國志·魏志·陳群傳》曰:

「屬呂布破,太祖辟群為司空西曹掾屬。時有薦樂安王模、下邳周逵者,太祖辟之。群封還教,以為模、逵穢德,終必敗,太祖不聽。后模、逵皆坐奸宄誅,太祖以謝群。」

東曹典選舉,而西曹所典似乎亦與選舉有關。

所謂「群封還教」,「教」就是曹操所頒布的任命模、逵的「教令」;教令由西曹發出,發出前西曹掾屬加以審核,認為不妥,則加封退還曹操。

魏國初建,即設立尚書省。

尚書省一方面源于東漢尚書台,另一方面則源于曹操霸府的行政職能。

其三是監察職能。

大概在建安初年,時「軍旅勤苦,民心不安」(《三國志·魏志·程昱傳孫曉附傳》),易言之,即當時局勢還不明朗,勝負尚難以預料。

為防止軍心、民心浮動,曹操便設置校事以加強對群下的伺察和控制。

《太平御覽·職官部·都尉》引《魏略》曰:

「撫軍都尉,秩比二千石,本校事官。始太祖欲廣耳目,使盧洪趙達二人主刺舉,洪、達多所陷入,故于時軍中為之語曰:‘不畏曹公,但畏盧洪;盧洪尚可,趙達殺我。’」

曹操設置校事的目的于此可以一見。

不僅如此,在校事以外,曹操還設置刺奸之職,與校事同為監察之司。

《三國志·魏志·孫禮傳》曰:

「太祖平幽州,召為司空軍謀掾。初喪亂時,禮與母相失,同郡馬台求得禮母,禮推家財盡以與台。台后坐法當死,禮私導令逾獄自首,既而曰:‘臣無逃亡之義。’徑詣刺奸主簿溫恢。」

又同書《高柔傳》云:

「(柔從兄)高干既降,頃之以并州叛。柔自歸太祖太祖欲因事誅之,以為刺奸令史。處法允當,獄無留滯,辟為丞相倉曹屬。」

就以上曹操霸府的三項職能而言,曹操設置秘書起草文書,由其草擬詔書,以分尚書台之職權,至曹丕在此基礎上更建立中書省。

這是自秦漢以來中央政治制度的一大創舉。

由于中書省的出現,三省制已經呼之欲出了。

2、如何控制大族豪強武裝?

東漢政權落入董卓之手后,皇權名存實亡。

漢獻帝無寸土及一民一兵,擁有土地、百姓和軍隊的是大族豪強和他們的代表人物如州牧、郡守等。

在兵荒馬亂的年代,軍隊最為重要,沒有軍隊,也就沒有了土地和百姓。大概少有不領兵的刺史、太守,所以當時的刺史被稱為州將、太守被稱為郡將。

曹操迎漢獻帝都許后,這些州將、郡將們根本不把獻帝放在眼里,擁兵自重、割據自肥。

袁紹跨冀、青、并三州,公孫瓚據幽州,公孫度據遼東,昌布據徐州,張繡據南陽,韓遂、馬騰據雍州,袁術據淮南,劉表據荊州,劉焉據益州,還有孫策據江東。

此外,黃巾軍的余部汝南、潁川何儀、劉辟等,眾各數萬,河東白波帥李樂、韓暹等及平陽南匈奴右賢王去卑亦各擁眾成千上萬,而擁有小股武裝或筑塢壁自守的宗主豪強則不知有多少。

還應該注意到,大至州將,小至塢主,這些擁兵割據者與他們的部曲、佃客之間的人身依附關系。

東漢末年以來,失去土地和困于戰爭的農民,去請求大族豪強的保護;大族豪強便在屯塢自守、筑壁相保的過程中,采取軍事建制,部勒他們的族人賓客和佃客,使成為武裝的部曲,這時的私部曲,有時亦稱為家兵,形成一種強烈的人身依附關系。

而小塢主又去依附擁有更大勢力者如郡將、州將等,這是更高一層的依附關系。

于是,這一層層的依附關系迅速發展起來,滲透到一切社會關系中。

從建安元年(196年)到十三年,曹操統一北方走過艱難的歷程。

在削平割據、統一北方的過程中,大族豪強武裝大多歸順曹操。

曹操為籠絡這些大族豪強,也因暫時無力打散和整編他們的軍隊,故仍以他們為將,讓他們統率各自的部曲,這樣做可以避免大族豪強離心,軍隊發生嘩變。
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