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備得知張飛遇害,輕聲說了4個字,諸葛亮瞬間看清了他的真面目
2024/02/06

在后漢三國時期,劉備與曹操的狡猾和袁紹的傲慢形成鮮明對比,展現了一幅儒雅、敦厚的形象。

劉備在構建個人形象的過程中,不僅在事業初期成功實現了《桃園三結義》和《隆中對》這兩個關鍵時刻,而且在此時已經初步實現了軟硬件的融合和兼容。占領荊州并以之為根據地,劉備隨后進軍巴蜀。根據諸葛亮的謀略,只需經過幾年的發展,劉備即可率領軍隊北上,挑戰曹魏。

這樣一來,他有望重建大漢的雄風。

然而,令人遺憾的是,關羽因為兵力不足,在與曹魏的戰斗中被呂蒙白衣渡江偷襲,最終潰敗于麥城。

得知關羽的戰敗,劉備痛哭流涕,口中哀嚎:「二弟已亡,今劉備手足已斷。」

對于關羽的離世,諸葛亮雖然認為君王應當在仁慈之余著眼大局,但他也堅信自己沒有選擇錯對手。

然而,不久之后,張飛也遭到部下暗殺。面對這一消息,劉備只是冷冷地說了四個字,讓諸葛亮感到失望,甚至對一直侍奉的「劉皇叔」有了徹底的認識。

引發關羽被殺的事件帶來了巨大的變故。在公元220年的寒風中,關羽在麥城被俘。與《三國演義》中描繪的英勇戰斗到最后一刻不同,歷史上的關羽在看到眾多東吳軍士后,將屠龍偃月刀立于一旁,與義子關平一同被東吳軍士俘虜。

孫權最初希望呂蒙在這場戰役中取得最好的結果,全面占領荊州,最好能夠招降關羽。因為在當時,關羽被普遍認為是武力最強大的將領,可謂是引人注目的焦點。

然而,孫權的愿景很快被謀士左咸否定。左咸聽說關羽在曹操那里被封漢壽亭侯后,每隔三天小賞、五天大賞。但一聽到劉備的消息后,關羽立刻掛印封金而歸。孫權意識到,與曹操相比,他既沒有朝廷官職可以封賞,也沒有像「赤兔馬」這樣的禮物可供奉送。

當劉備還四處漂泊時,關羽千里迢迢前來投奔。而現在,劉備已經成為占據川蜀之地的霸主。

孫權深刻明白,對于關羽而言,唯有將其殺掉才是唯一選擇。在漢代及之前的歷史中,戰敗后投降并不是難以接受的事情,比如李廣的孫子李陵因戰敗而投降匈奴,并被封賞為王。一般情況下,投降后被斬殺的情況相當罕見,除非仇深意重。

然而,關羽的名望卻異常巨大。他在荊州經略多年,麾下擁有眾多部下。盡管北上攻擊曹魏時失敗,但他的部下若見他尚在人世,必定迅速靠攏。加上遠在川蜀的劉備,若發兵支援關羽,考慮到關羽的驕傲性格,他定不甘心受屈。這樣一來,東吳不就是在為自己培養了一個強大的對手嗎?

現實往往殘酷,理想愿望在理智與現實的沖突中迅速破碎。孫權明白這一點后,下令斬殺關羽。

然而,反噬來得迅速。當孫權將盛有關羽首級的盒子送到曹操那里時,曹操非常生氣,感覺就像是開了一個盲盒一樣。曹操是個心計深重的人,他明白東吳是在引禍水北流,因此選擇厚葬關羽。對于有實力、有個性的人物,曹操愛護又愧不能親用。

劉備遠在成都,得知二弟被孫權斬殺,連夜喚醒文武朝臣,哀聲呼號:「二弟為吾勵志匡扶漢室,今被東吳小兒所害,吾痛不欲生!」

從這時起,劉備常在深夜中垂淚,或許他回憶起多年前市集中那位挑膽賣綠豆的山西大漢。他也會想起夭夭桃花園中那年喊著自己大哥的二弟。然而,這些回憶都隨著巴蜀山風被吹散。

劉備下定決心,自己一生無論在政治還是軍事上都如履薄冰。他深知自己的家底薄弱,因此一直謹慎行事,不敢冒進。

然而,這一次劉備決心征伐東吳。此時東吳人才凋零,周瑜、魯肅已故,呂蒙雖有才智但主要以陰謀為手段,在硬碰硬的戰場上難成對手。劉備的戰略構想簡單明了,他計劃利用東吳斬殺關羽的事件,發兵東吳,最好能夠徹底占領長江以南,與曹魏形成南北對峙,最終北伐,復興漢室。

在這關鍵時刻,諸葛亮、李嚴等人的勸告早已落空,劉備堅持要調集數十萬川蜀精兵,包括二代將軍和新培養的軍官,準備投入戰場。

然而,在這個緊要關頭,劉備的計劃再次受挫,因為張飛在夜夢中被部下砍下頭顱。

關于張飛的遇害,與關羽被殺時劉備的反應截然不同,他顯得冷漠無情。張飛得知劉備準備出征后,立即下令將軍范強和張達趕制孝服,以示蜀漢此次出征是為了替關羽復仇。

然而,一時之間,從哪里找到那麼多的布匹呢?

范強和張達了解張飛的性格,知道他要是不能按時完成任務,就會面臨被處斬的結局。因此,他們小心翼翼地提出:「時日太短,恐難趕制,是否可多加時日。」

然而,張飛二話不說,立即對二人展開了狠烈的打擊。二人一算計,這任務肯定無法完成,唯一的出路就是干脆嘎掉頭顱,然后帶著頭顱投奔東吳。

張飛本就嗜酒如命,再加上關羽之死給他造成了巨大心理打擊,他更是日夜酩酊大醉。對于一個喝得爛醉的人,范強和張達動手實在是輕而易舉。

張飛的死訊同樣是在深夜傳達給了劉備,諸葛亮原本或許準備好了一番勸解的言辭,然而劉備的反應卻出奇地冷淡。

在《三國志》中,對此有著極為清晰的描述:「咦,飛死誒。」

這四個字實在是冰冷至極。為何如此說呢?

關羽被害的消息傳來時,劉備同樣是在深夜得知的,卻一遍遍擦著眼淚,一遍遍喊著關羽的名字:「云長。」

而在張飛這里,劉備卻不僅沒有流一滴眼淚,相反還只是冷漠地說了這四個字。

后世很多歷史學家猜測劉備當時可能已經在思想上麻木,因此反應顯得冷淡。

然而,劉備是一位帝王,他在之后征討東吳的過程中表現出了出色的指揮和調度能力,屢次挫敗東吳軍隊。在陸遜介入扭轉局面之前,孫權不得不割地賠款,甚至陷入階下囚的境地。

因此,劉備當時的頭腦仍然非常清醒。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張飛在關鍵時刻總是制造混亂。很多年前因為醉酒而失去徐州的事件,劉備曾多次提醒張飛不要在士卒面前喝醉酒,并鞭打士卒,但張飛卻一直我行我素。

對于張飛的結局,劉備或許早就有了心理準備。

然而,站在一旁的諸葛亮可能對此有不同的看法。他或許會反思自己的命運走向,二十多歲就出山輔佐劉備,多年來一直勤勤懇懇,不敢有絲毫懈怠。然而,現在劉備成了帝王,他的面容卻是如此的沉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