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有一個認識多年的男性朋友。
他用「萬花叢中過,片葉不沾身」來形容自己。一夜情、約炮都是他的常規操作。
然而前兩天,他突然告訴我們,他打算和這個女朋友訂婚了。
Amazing.
顯然,有些朋友不看好,覺得「像他這種約過的人,不出一個月就出軌了。」
我突然好奇: 出軌和約炮有必然關系嗎?有約炮經歷的人就會更容易出軌嗎?
一起來看今天的文章。
01.
研究說,約炮和出軌的原因
可能都刻在了DNA里
常說的約炮,指的是單身情況下的隨意[性.行.為](casual sex),其本質是缺乏承諾感的[性.行.為](uncommitted sex)。而出軌,往往也與缺乏承諾感的[性.行.為]有關的——如果一個人已經在一段浪漫關系中做出了承諾,ta就很難再給出其他人同樣的承諾。
紐約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,無承諾的[性.行.為]可能與人類的遺傳基因有關(Garcia et al., 2010)。
研究者們收集了181名年輕人的[性.行.為]和親密關系的詳細經歷,以及ta們的DNA樣本,在將個體的選擇與基因相匹配后,研究者確定 [性.行.為]的個體差異確實可能受到個體遺傳變異的影響,并且找到了相關基因——DRD4基因。
研究發現,攜帶DRD4基因變體的人更有可能發生過無承諾[性.行.為],其中包括一夜情(one-night stands)關系外性伴侶、和婚外戀等不忠行為(acts of infidelity)。
1
2
3
DRD4基因型組(左)與對照組(右)報告【圖1】隨意[性.行.為](sexual promiscuity)經歷的百分比;【圖2】婚外戀經歷的百分比。【圖3】關系外性伴侶的數量。截圖自Garcia, J. R., MacKillop, J., Aller, E. L., Merriwether, A. M., Wilson, D. S., & Lum, J. K. (2010). Associations between dopamine D4 receptor gene variation with both infidelity and sexual promiscuity. PLoS One, 5(11), e14162.
在過去,DRD4基因已經被認為和酗酒、賭博等尋求刺激的行為有聯系,而現在發現它與無承諾[性.行.為]也有類似關系。
DRD4基因通過影響人類大腦中的化學物質,影響著個體的行為。無承諾[性.行.為]風險高、獎賞豐厚、動機多變——這些因素都引起了快樂獎賞機制中的多巴胺激增。
所以,當你去問有些去約或者出軌的人為什麼這麼做時,得到的答案可能會是一樣的:
「就是忍不住。」
——因為這可能是ta們的生物學本能。
不過紐約州立大學博士研究員Justin Garcia(2010)強調:「 并不是每個有這種基因型的人都會選擇隨意[性.行.為]或出軌,許多沒有這種基因型的人也會,只是擁有這種基因類型的人更有可能做出這些行為。」
02.
那麼,「約」和出軌之間
有什麼必然的關系嗎?
雖然隨意[性.行.為]和出軌都與缺乏承諾的[性.行.為]有關,但兩者之間還是有著顯而易見的區別:單身的兩人決定【啪☆啪】啪,一般來說不會傷害到第三方,然而,出軌大機率都會牽扯到第三人——那個被關系背叛的人。
心理學家Schmitt和Buss(2000)認為,雖然隨意[性.行.為]和約炮的行為都會導致「關系排他性(relationship exclusivity)」缺失,但它們在心理上是截然不同的。
在親密關系中出軌的人往往不討人喜歡,因為ta們缺乏同理心、不值得被信任,同時責任心也較低,往往顯得沒有條理,也不太可靠。
而那些自稱會「約」的人,并不會顯得特別令人討厭和缺乏責任心,這類人通常認為自己性格外向,活躍、健談、常對生活保持積極的情緒。
一項針對世界各個地區人們的高危[性.行.為]的研究發現,約炮和出軌的行為可能體現著不同的人格-性聯系(personality–sexuality linkages)。
約炮行為相關的人格特質和出軌行為相關的人格特質是不同的(Schmitt, 2004)。
【圖1】男女責任感和關系不忠之間的相關性;【圖2】男女外向性和隨意[性.行.為](sexual promiscuity)之間的相關性。截圖自Schmitt, D. P. (2004). The Big Five related to risky sexual behaviour across 10 world regions: Differential personality associations of sexual promiscuity and relationship infidelity.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, 18(4), 301-319.
人們在關系中出軌普遍與其低親和性(agreeableness)、低責任心(conscientiousness)的人格特質有關。
低親和性的人往往缺少信任感和同理心(Graziano & Eisenberg, 1997)。相處的過程中,表現得不禮貌、不友好和不善良,ta們的親社會行為水平較低,沒有什麼合作意識,很難讓人產生信任感。
而高親和性的人是利他的,ta們會形容自己是「一個樂于助人的、無私的人。」
責任心反映了一個人可靠、勤奮、目標導向、遵守規則的傾向。低責任心的人往往是沒有條理的和不可信的(Hogan & Ones, 1997)。Ta們不善于自我調節,難以控制沖動,無法考慮長遠目標,所以也很難承擔認真對待他人的義務。
雖然隨意[性.行.為]在一定程度上也與一個人親和性、責任心有關,但結果表明,隨意[性.行.為]和外向性(extraversion)的關系更為密切。
外向性是一種以友好、高能量和健談為表現的個性特征。外向性的人自我認知是「我是一個開朗的,善于社交的人。」
外向性比內向的人更有可能從事風險較大的[性.行.為],原因是ta們有更高的[性.欲]望(libido),需要將較低的皮層喚醒水平提高到更舒服的水平(Eysenck, 1976)。
這樣看來,隨意[性.行.為]和出軌行為的相似性之下的人格特質差異還是蠻明顯的。
03.
既然如此,「約」過的人
會更容易出軌嗎?
一篇發表在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上的文章 認為,約炮是否可以成為預測未來出軌的風險因素,和這段親密關系本身的質量密不可分。
簡單來說,只有 在低質量的親密關系中,約過的人才比沒有約過的人更容易出軌,而在高質量的關系中,我們并不會得到相同的結論。
這個研究中給了我們兩個重要的啟示:
1)約過炮的人更容易出軌,是因為ta們往往處于低質量關系中。
要理解這個觀點,我們先來了解一個概念:社會性關系取向(sociosexual orientation),它指的是一個人在特定的社會文化內,對隨意[性.行.為]的欲望、態度和行為的取向。
很多會選擇約炮的人,ta們的 社會性關系取向(sociosexual orientation)是很隨意的。這樣的人往往不介意和不同的人【啪☆啪】啪,很容易不經過深思熟慮進入一段關系中,導致關系質量往往較低。
處于低質量的關系中,也就是缺乏親密、滿足感和承諾的關系中時,人們有更高的出軌風險,更有可能對伴侶不忠(Urganci et al., 2021)。
所以可以說,約過的人出軌不是因為ta約過,而可能是因為ta沒有處于好的關系中。
但這不等于所有約過炮的人都只能進入低質量的關系,如果ta們選擇進入了高質量關系那麼,
2)在高質量的關系中,有沒有約過和出軌之間是沒有關系的。
在高質量的關系中,人們擁有高滿足感和高親密度,感到安全,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選擇和行為,會讓任何人都傾向于對關系做出承諾,而不是背叛。
就像我們常說的,好的親密關系擁有美好的治愈力量,因為它讓人們愿意定心。
也就是說,用來判斷伴侶會不會更容易出軌的關鍵,不是伴侶有沒有約過炮,而是這段關系本身的質量。
(當然啦,除了關系本身的質量以外,還有很多因素都影響著出軌風險,比如伴侶間[性☆生☆活]的滿意度等等。)
不過,說到這里,可能有人會質疑:約過炮就說明有欲望,即便進入了高質量關系,又如何保證在關系中忠誠?
04.
如果欲望是本能,
那麼忠誠應該成為選擇
我們已經知道,一個人是否選擇約炮、是否選擇隨意[性.行.為]、會不會出軌都與其生物學遺傳背景有一定的關系,這難免會生出很多困惑。
比如,如果一個人在戀愛或婚姻中,沒有很好的行為表現,有「欲望」「本能」做保票,是不是可以「渣」得理所當然?
「基因不會給任何人借口」,Justin Garcia(2010)在針對性動機的研究中這樣說,「它們只是提供了一個窗口,讓我們了解了生物學如何塑造我們的各種行為傾向。」
研究表明,人們是能夠發揮非常高水平的自我控制的。Justin Garcia認為,一個人有著約炮經歷的人,仍可能在發自內心地尋找一段認真、長期且忠誠的親密關系。
因為,生物本能產生的[性.欲]望(sexual desire)和浪漫依戀的深層感情可以是獨立運行的。
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,任何人對另一個人產生了深層的浪漫依戀,決定認真經營這段關系時,ta都是有能力一心一意、忠誠地去愛的。
深層的浪漫依戀往往可以帶來高質量的親密關系,這是一種同時擁有親密感、滿足感和承諾的關系。我們在這樣的關系里,各種情感需求都得到滿足,就會愿意真心地保護它,愿意忠貞。
人的一生都會面臨各種誘惑,即使處于最幸福美滿關系里的人們,也不見得沒有本能的欲望,只是ta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。
親密關系是復雜的,但它也可以是簡單的。
一段關系同時承載著兩個不同的人的過去、現在和未來,常常讓人覺得很難說得清楚。
但當我們堅定地選擇了對方時,過去的經歷、現在的行為和未來的規劃都會不自覺地服務于我們對對方的愛,對關系的期待。而如果對方也是這麼想的,那麼好的關系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。
(一段高質量的親密關系會有哪些特質呢?快戳戳我們的舊文了解一下吧~)
不管怎麼說,感情始終是兩個人的事,好的關系需要雙方努力,如果只有一個人付出,會很辛苦。
希望大家都不要那麼辛苦。
以上。
今日互動:你怎麼看待「約炮」和「出軌」的行為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呢?一起來評論區討論吧~
References:
Binghamton University. (2010, December 2). Propensity for one-night stands, uncommitted sex could be genetic, study suggests. ScienceDaily. Retrieved September 9, 2021 from www.sciencedaily.com/releases/2010/12/101201095601.htm
Ellwooed, B (2021). New research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links between sociosexuality, relationship quality, and infidelity.
Eysenck, H. J. (1976). Sex and personality. London: Open Books
Garcia, J. R., MacKillop, J., Aller, E. L., Merriwether, A. M., Wilson, D. S., & Lum, J. K. (2010). Associations between dopamine D4 receptor gene variation with both infidelity and sexual promiscuity. PLoS One, 5(11), e14162.
Graziano, W. G., & Eisenberg, N. H. (1997). Agreeableness: A dimension of personality. In R. Hogan, J. Johnson, & S. Briggs (Eds.),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(pp. 795–824). San Diego, CA: Academic.
Hogan, J., & Ones, D. S. (1997). Conscientiousness and integrity at work. In R. Hogan, J. Johnson, & S. Briggs (Eds.),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(pp. 849–870). San Diego, CA: Academic
Jonason, P. K., Hatfield, E., & Boler, V. M. (2015). Who engages in serious and casual sex relationships?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perspective.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, 75, 205-209.
Schmitt, D. P., & Buss, D. M. (2000). Sexual dimensions of person description: Beyond or subsumed by the Big Five?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, 34, 141–177.
Schmitt, D. P. (2004). The Big Five related to risky sexual behaviour across 10 world regions: Differential personality associations of sexual promiscuity and relationship infidelity.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, 18(4), 301-319.
Silberschmidt, M. (2001). Disempowerment of men in rural and urban East Africa: implications for male identity and sexual behavior. World development, 29(4), 657-671.
Urganci, B., Sevi, B., & Sakman, E. (2021). Better relationships shut the wandering eye: Sociosexual orientation mediat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infidelity intentions.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, 38(4), 1401-1409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