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漢末年,漢王朝衰弱,社會危機嚴重。8年,王莽代漢稱帝,改國號為「新」,有著「周公再世」之稱的王莽在稱帝后,為了緩和尖銳的階級矛盾,開始推行一系列改革,卻不想,改革終究脫離實際,非但沒有真正的解決社會問題,反而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。23年,起義軍攻入長安,王莽被殺。王莽死后,他的頭顱竟然被歷代皇室當寶貝,收藏了272年之久,究竟王莽的頭有何特別之處?
王莽為官事跡
王莽生于漢初元四年(公元前45年),王莽少時,與叔父們一起生活。在當時,王氏家族是西漢時最顯赫的家族,權傾朝野。族中之人多為紈绔子弟,不理事物,成日飲酒享樂。王莽在其中卻并不同流合污。
王莽為人恭順、敏而好學,他侍奉母親和寡嫂,撫育兄長遺子;對內服侍族中長輩,對外禮賢下士。與族中同輩赫然不同,不久,便美名遠播。
漢成帝陽朔三年(公元前22年),王莽入朝為官,其伯父王鳳臨死前囑托王皇后照顧他。為官后的王莽卻并未以自己為尊,反而相較之前更加清廉簡樸,時常將自己的俸祿分給百姓和窮人,他的美名在民間廣為流傳。就這樣,憑借著自己秉政勞民加之皇后賞識,青年時的王莽在仕途上平步青云。
元壽二年(公元前1年),哀帝去世,此時,王莽的野心逐漸顯現。他開始誅殺異己。但對外卻仍是一副勤政為民的好官模樣,對上迷惑太后,對下迷惑百姓。
元始二年(公元2年),全國大旱并引發蝗災,青州受災極為嚴重,百姓紛紛逃亡。彼時,王莽帶頭將家中多余田地獻出以收留百姓。這一舉措得大司徒司直陳崇賞識,他上表稱贊王莽,稱他可與古時圣賢比擬。
此時王莽在朝中的勢力可謂如日中天。但他卻并未滿足于此。王莽利用圖讖符命大肆宣揚自己是真命天子。8年,王莽稱帝,建立「新朝」。王莽稱帝后,想要恢復到未被破壞的「周禮」時代,也為了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,便開始進行改制。
二、王莽稱帝后的改制
王莽進行王田、私屬制的改革。西漢末年土地兼并,自耕農淪為奴婢的情況極其嚴重。為解決土地和奴婢的問題,王莽仿照《周禮》井田制,實行王田、私屬制。
王田私屬制意在凍結土地和奴婢買賣,以減少土地兼并和農民奴隸化的過程。此舉卻觸及地主和商人的既得利益,加劇內部矛盾,最終取消。
除此之外,王莽還進行「五均六筦」的經濟改革。王莽實行五均六筦的本意是為了壓制豪強、緩和統治階級的分歧、增加府庫的收入,實際上卻并未起到任何作用,反而加劇矛盾,加速新莽王朝的垮台。
除上述以外,王莽還進行幣制改革、統一度量衡和更易名號等種種措施。但終究偏離實際,非但未解決問題,反而激化社會矛盾,社會經濟狀況日益惡化,王莽新朝面臨著嚴重的統治危機,引起了綠林和赤眉大起義,最終導致了新莽王朝的覆滅。
公元23年,起義軍攻入長安,王莽在王揖等人護衛下逃往漸台,隨行的還有千余人。最終隨行的人全部被殺,王莽也被杜吳所殺。公賓砍下王莽的頭顱,將之懸于宛市之中。但為何王莽的頭顱會被歷代皇室收藏,并長達兩百年之久呢?
王莽頭顱被珍藏
史書記載,王莽被起義軍所殺后,頭顱懸于宛市,供百姓泄憤,其后卻不知去向。直至295年,才再次出現。由此也就是說王莽的頭顱被收藏了272年之久。可為何后世要收藏他的頭顱呢?
原因無疑有以下幾點。第一便是王莽本人極具爭議性。王莽少時侍奉母親,照顧寡嫂,撫育兄長遺子。每天勤奮讀書,對上尊敬長輩,對下則禮賢下士;對內克己守禮,對外則體恤百姓。因此少時的王莽在百姓中極受愛戴。
王莽與王氏家族中生活奢靡的同輩而言,實乃道德楷模。因此在伯父和姑姑的全力輔助下,王莽的仕途可謂平步青云。朝野上下無不對他贊嘆有加,因此,在動蕩不安的西漢末年,王莽也被視為挽救危機的最佳人選,甚至被視為「周公再世」。
然而王莽的野心卻并未就此止步。為了扳倒他在仕途上的競爭對手,王莽暗中搜集表兄淳于長的罪行,并告知姑姑王政君,最終將淳于長殺死,奪得大司馬之位,這成了他大展身手的開始。
此后的王莽開始誅殺異己,凡是觸犯他的人,王莽絕不輕饒。為維持朝中地位,他又勾結著名儒士大司徒孔光,以王太后的權勢逼迫孔光與自己為伍,更利用孔光的力量為自己掃清障礙。
此后的王莽心狠手辣又沽激虛名,為使自己能夠操縱局勢,立孺子嬰為皇太子,由此便可由王莽攝政。隨后又利用圖讖符命為自己造勢,宣揚自己是真命天子。隨后便建立「新朝」。
都說「亂世造英雄」,生逢亂世,只有得百姓擁戴,才能坐穩皇位。在這一點上,王莽似乎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,但亂世之中,生存已然成為百姓的頭等大事。因此必須要快速恢復經濟。
王莽稱帝后進行一系列的改革,他想恢復經濟,想緩和各種社會矛盾。卻不想他稱帝的短短幾年,災害頻發,改革也并未走上他預想的道路,反而背道而馳,經濟非但沒有起色,反而日益惡化。社會危機沒有解決,統治危機反而進一步加劇。
百姓生活的「新朝」相比西漢末年,更加苦不堪言。最終「王莽新朝」在起義軍的進攻下覆滅。前期人人稱贊的天之驕子,到后期人人唾棄的君王,身份和評價的巨大轉變,為王莽披上了一層「傳奇」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