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建挖出孫悟空墓,墓中出土「定海神針」, 那孫悟空真有其人嗎?
2024/03/03

2005年1月12日,新華社發布了一則新聞,在福建順昌發現了孫悟空的墓。經過挖掘,人們發現這個墓實則是一個被埋藏在地下多年的廟宇,這個廟供奉的是齊天大圣。

齊天大圣這一傳說中的人物,突然變成了現實真實存在的形象,這一發現讓網友們激動的心都沸騰起來。

但福建網友知道廟里供奉的是齊天大圣后,反而表現得興致缺缺,這是為何?

福建是一個多山、靠海的省份,這里從古代開始就有很多的猿猴作亂。這些猴子在人類社會如魚得水,絲毫不害怕人類,性格非常暴虐。

就像今天峨眉山的猴子一樣,張牙舞爪,常常出現傷人的事件。當時福建人在碰到這群作亂的猴子后,曾想過給這些猖狂的猴子一點教訓。

可這群猴子非常機智,一旦人們想傷害這群猴子,他們就立刻跑到山里,讓人們根本抓不到他們。等到人類回去后,報復心極強的狗子們又會追到村民家里,一群猴子圍攻一個人。

長此以往,人們更加害怕這群猴子,便將他們供起來,希望通過每日上供新鮮的蔬菜,讓這些猴子可以消停一點,讓大家過一段安生日子。

福建地理位置特殊,和外界交流不便,生活的地方又多原始森林,神秘莫測,當地的文化習慣也是「閔人好巫」。于是在當地儒家文化傳播的并不是特別廣泛。

儒家所持有的「子不語怪力亂神」的思想在當地也并不流行,猿猴自然而然就成了當地居民的信仰崇拜,生產力落后的古代,很難讓人們對猿猴作亂有正確的認知。

在這種強大的自然力量面前,人們的恐慌無處安放,便將猿猴的種種行為神圣化,猿猴最開始便以邪神的姿態出現在福建人的信仰中。

鬼神形象在中國歷史上經歷過幾個明顯的轉變時期,結合福建的猿猴崇拜,我們可以更加深刻的感受到猿猴崇拜,是如何一步步轉變為齊天大圣的神靈崇拜的。

在魏晉南北朝時,神鬼的形象主要是高深莫測,所選擇的神明和鬼怪形象與凡間生活息息相關。

猿是福建的特色,在當地就成了最普遍的一種崇拜對象。這種形象到了唐代以后,就變成了一種人格化的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神鬼形象。

這段時期里,猿猴漸漸脫離掉人們最開始的不可描述的恐怖,人們開始賦予猿猴人的個性特征,猿猴不再是不可認識的神靈,變成了有人性的惡的神靈。

到了宋朝后,神佛形象開始與人們的市井百態變得息息相關,很多的神靈都是來自民間,日常也是在民間活動。在宋朝,猿猴形象的群體崇拜變為了一個抽象化的特殊崇拜。

在宋朝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:唐代時,有一位姓陳的隱士在烏石山洞中養了一只猿猴,後來這個隱士羽化登仙,人們開始祭拜那個被他養在洞里的猿猴,猿猴成了神的代言人。

人們將這個猿猴尊稱為丹霞大圣,并且慢慢完善了關于這個猿猴的故事,相傳這個猿猴毛色赤紅,在福建一帶為非作歹。

有一天這個猿猴看上了一位商人的貌美妻子,便化作這個商人的模樣和商人妻子生活在一起。

後來真的商人回來,將這只猿猴告到縣太爺處,縣太爺懼怕丹霞大圣的法力,便請來福州的保護神——陳靖姑。

陳靖姑和丹霞大圣多次斗法后,收服了這只生性暴躁的猿猴,從此丹霞大圣開始跟著陳靖姑一起降妖除魔,保衛福州平安。

明清時期,吳承恩寫下《西游記》,在書中將丹霞大圣的形象進行再創造,構思出了一個更加嚴謹、討人喜歡的齊天大圣形象。

至此,隨著《西游記》的爆火,人們開始到處建齊天大圣的廟宇,丹霞大圣也開始和齊天大圣的形象融合。

而在這種形象融合的過程中,就出現了「雙圣廟」,廟里有「齊天大圣」和「丹霞大圣」的碑,里面還供應有二人的族譜。

但鮮為人知的是,在古代,孫悟空廟被稱為淫祠,不被正統所接受。

那孫悟空廟是如何在這種反叛的環境中,發展到如今的香火旺盛的程度呢?

福建挖出孫悟空墓,陪葬品有「定海神針」,難道真有孫悟空?

16世紀,明朝中葉,吳承恩看著自己手里這本順昌縣游記,對丹霞大圣的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,看著當地人對陳靖姑的朝拜和敬仰,不由想起道教這麼多年來的變化。

隨后,他回到家中寫下了一本游記。這本游記後來變成了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神魔小說。

那麼,吳承恩為何要寫下一本幻想中的游記?

在吳承恩生活的那個年代,曾經庇護福建百姓,保一方平安的道教祖先——陳靖姑已經不再是道教子弟推崇的老祖宗。

當時的道教在朝堂之上興風作浪,權力在手讓他們忘記了曾經立志為民除害,不參與政治的初心,權力帶來的芳香迷倒了他們的心智。

十幾歲的吳承恩就因為文采出眾,在當地遠負盛名,閑暇之際就愛收集各種志怪書籍。

後來,唐三藏取經的故事引起了他的注意,他總是在想唐三藏取經帶回來的東西里,是否真的有長生不老藥。

和我們現代的學生一樣,吳承恩在書院求學那幾年,靠著腦子聰明,文采出眾,勉強處于優等生的位置。但他的心思總是從課堂上,飄到那些奇異的志怪傳說中。

這樣不走心的學習態度讓吳承恩多次落榜,連續幾次名落孫山,讓吳承恩猛然覺醒,自己不能在這樣混下去了,必須要開始學習了。

可是,他心里老是想著這些故事,感覺有無數個好奇心在自己的腦子里四處轉悠。

終于有一天,吳承恩想著丹霞大圣的故事,心里那個寫作的念頭開始逐漸成形,他越想越覺得這是一個好主意。

那時他的文采就遠超常人,對各類志怪傳聞的研習也比旁人要深的多,這樣他寫出來的游記肯定最讓自己滿意,由此吳承恩走上了創作《西游記》的道路。

在寫作時,吳承恩最先碰到的一個問題,是自己常年在家考學,外出游學的次數極少,無法在一本書中寫出更多外地的見聞。

想來想去,能將所有的見聞全都放在一本書里,最好的辦法便是將南宋流傳下來的一個說經話本《大唐三藏取經詩話》,改寫成自己的游記話本。

唐三藏去西天取經,這個故事沒有什麼可講的內容,比起佛法高深的唐三藏,吳承恩覺得那些只存在在神話傳說中的神猴,神通廣大,更能引起他創作的興趣。

在《大唐三藏取景詩話》里,孫悟空的形象是一個猴子化形的白衣秀才,這也算是一個常規的人物形象,在中國古代,妖精大部分都有化成人形,接近人類的特點。
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